No generation is ever the same as the one that went before. Each has its own distince dreams and desires. The trendthese days is: not to follow any trends. People want to find their own way and develop their own style.
上周去看了《夜宴》,说实话,并不是很有心情。首先是因为之前一天异常混乱的熬夜搞得筋疲力尽,其次就是我已经对它有了预想中的失望。从MTR贴着的一张张巨幅宣传画中,黑压压的背景、熟悉的章子怡的一张脸、华丽的服饰……一切的一切让我给了它一个在我看来更为贴切的名字:《又一个...》
I Knew It!我就知道是什么结果,甚至从开片的第一个镜头、开场的第一幕我就知道我没预计错!众所周知,神秘东方,文明古国,多少璀璨文化尚未被揭开那弥雾般的面纱。然而不知是否只为了打向国际市场,为什么导演偏偏要选用傩歌傩舞?我承认这句话讲出来有很浓重的个人色彩,而事实上,这真的是我对中国文化中最不喜欢的部分之一。傩文化当然有它自己的存在背景和遗产价值,但归根溯源,是一种驱鬼避邪的宗教仪式。当然也不可否认傩歌傩舞包括傩剧的艺术价值,它代表了民间创作的结晶,或者说对整个宗教史、戏剧史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意义。但是,可不可以来反思一下,看看整个影片中《越人歌》的出现有多大必要?“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传说中的中国第一首译诗,怎么看怎么跟故事中的人物没关系。先说“悦”,婉后、无鸾、厉帝中有我们所说的那种至高无上的“悦”吗?如果真说“悦”,青女的爱情是真的、殷隼的亲情是真的,然而影片中,青女在最末尾的出现简直是由戏剧性完全转化为喜剧性;殷隼对妹妹的关爱甚至带出了一丝让人对其“乱伦”的质疑。好,“悦”被质疑,再来说“心悦君兮君不知”,试问故事中谁不知道人物间“悦”与“不悦”的关系?还有什么“不知”的存在吗?那么《越人歌》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对驱鬼仪式的恐惧、对中国文化的敬畏?让老外再一次验证:东方果然是神秘而可怕的?张艺谋惯用的“丑化中国人”的手法已经过时了,这是否意味着以文化为其手法代言的时代席卷而来?
一个谋朝篡位的君王、一个国色天香的皇后、一个柔情懦弱的王子、一个世故老练的大臣、一个痴心单纯的王子妃加上一个英年鲁莽的节度使带来了所谓东方的“哈姆雷特”。然而对比莎士比亚迷恋文字情怀之下华丽的词藻,《夜宴》的对白不但苍白,甚至荒唐!什么“那我就把它咽下去———暖心”,什么“我不学他们,我们泱泱大国,以诚信为本,我们派真太子去”之类的,带给观众的全然是一阵阵哄笑!也许我们也不应该完全怪罪于台词,也许换些朗诵功底好点儿的演员应该也不至于如此。而现在呢,苍白无力的台词,配上苍白无力的声音,文字缺少的正是感情的灵魂,而变得滑稽和荒诞。再来看看影片中大肆的杀戮,且不讲场面是否宏大的过于夸张,光是那鲜红的血水就一次次的染红了歌者的衣衫、清澈的河水、朴质的木桥,两个多小时的影片,能否回想一下,我们到底经历了多少鲜血的洗礼?
冯小刚说过,拍《夜宴》的动机实际上是来自一幅现存于故宫博物院中的名画——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作为一个偏爱场面和画面美术效果的导演,这应该是全局的重中之重,但实际上剧中最后的夜宴大戏却是一场满是瑕疵,缺少华丽,却只是充满杀戮的“鸿门宴”。影片是亮丽的,特别是那一卷茜素红。《神农本草经》中的记载:茜草能治女子的隐疾,又是染绯的极品。少女们将带着露水的红花摘回,碓捣成浆,清水浸渍,提取出精华的红花色素,这繁复的手法竟被称为“杀花法”。花死了,魂还在,这缕魂就是“红”。而我依然不认为它符合了影片的背景,在我看来,所有的主人公、整个故事、包括全篇,缺的就是这“一缕魂”,残存的便是那耀眼的“花”。
雪白的面具没能遮盖王子痛苦的脸,因为血混着泥土早已将其雪白一点点地吞噬,就像故事中所有想被遮盖的谜最后都要大白于天下一样。可偏偏电影就逆着情节走,非要在最后留个不明不白的问题:婉后到底怎么死的?是不是因为是悲剧,东方“哈姆雷特”就一定得要所有人都死?要么被谋杀,要么被误杀,死不了的也得像厉帝一样自杀,所以到了最后,在已经没有主人公能让婉后死了的时候,就索性来个不明不白不清不楚,大不了算个灵异事件。其实观众很能理解导演和影片的,就算你最后让“婉后”洗澡的时候跟浴池里淹死也行啊!实在犯不着为了让大家不在打出字幕之前离开影院就弄这么个让人猜闷儿的结尾。
好在总算有一个可圈可点之处聊以慰藉:音乐。这里不说画面,是由于我个人认为《夜宴》中的美只是绘画的美、而非摄影的美。单说影片画面之美,的确可以祯祯令人赞叹,但仔细观察,总感觉有些数码摄影展的影子。记得看过一部《屋顶上的小提琴手》,并非什么好莱坞大片、票房巨作,却能让你发现真实环境中光、影、构图和色彩的配合才代表真正摄影的美。所以我只说音乐,这部分的确不错,谭盾的灵感加上朗朗的功底,不同于票房,旋律和节奏不是可以炒作出来的。
所幸Heidi她们喜欢,摄制组至少讨好了老外。那我们自己的观众呢?是说当今社会国际化程度已经到了本国人都看外国电影的地步了吗?关于《夜宴》,可说的一定不只这些,而我已经不想再多说什么了,那样只会为它引来大家更多的目光,给这样的电影带来更多的票房。只是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有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非要让自己的片子挤进那些身负国师宏志的国宝级大导演拍摄的、耗费了大量人民币、引发了举国甚至全球关注、结果却惹来媒体和观众口诛笔伐的“骂片”行列?
走自己的路吧,这句出自但丁的话早已深入人心,如今连汽车广告都用上了,我们怎反倒不以为然起来?从电影里跳出来,从那个禁锢的轨迹里跳出来吧,泱泱大国广阔无边,怎就不能踩出一条自己的路?你有你自己的思想,你创造你自己的风格,从秦、唐到五代,明年的影视剧作,别让我看见戏说貂蝉和吕布的故事!
3 comments:
我也觉得阴损喜欢他妹,有点乱伦,冯小刚还是排贺岁片吧,这个不伦不类的,葛优也莫名其妙的,我也看不出人物之间有什么爱可言还不如天下无贼明白清楚呢,凡是有点影响力的大导演就想着冲奥,究竟用什么能感动奥斯卡评委,只不过一味跟风儿
我也跑到剧场看了这场戏。很多人都跟我说不好,不要去看。不过我终究还是想去看看到底什么样子。可能由于之前就知道情节的大概,和对这些演员导演早已存在的偏见,所以不免戴有色眼镜去看。
失望是难免的吧呵呵。不过没所谓了,看完电影,遇到让我难忘的,我就会写影评。不过这部电影,我什么都没写出来。
桃子
The only scene still in my mind:
the beauty of red flowers with snow background.
Nothing left as well.
Brenda
Post a Comment